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动态 > 县区动态

“绣”城市工笔画 “绘”文明新坐标——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精细化管理赋能文明城市创建综述
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04日 17:29来源:鹤壁日报浏览次数:

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始终坚持“全域创建、全民共建、全程惠民”理念,以“绣花功夫”精雕城市品质,用“文明基因”浸润市民生活,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特色的文明创建之路,让城市颜值与品质同步焕新。7月2日,记者走进示范区进行了采访。

顶层设计绘蓝图,构建“三位一体”创建体系

文明城市创建,规划先行。示范区建立“1+5+N”矩阵式指挥架构,即1个指挥部统筹全局、5个专项组协同推进、N个责任单位狠抓落实。同时,采用“三单三查”工作法,问题清单明确事项、责任清单确定主体、整改清单限定时效,形成工作闭环,构建以上率下、全域联动的工作格局。

全民共创方能树立新风。示范区构建“一核多点”文明实践矩阵,打造“1个中心、2个实践所、18个实践站、5个特色点、2个教育基地”立体化阵地网络。创新“专业队伍+特色项目+社会协同”运行模式,构建“11支核心志愿服务队+N个社会公益组织”协同体系。示范义警、吴氏面塑、刘氏剪纸等特色亮点纷呈,年均开展“剪纸传家风”“面塑塑新风”等特色活动近300场,惠及群众1.2万人次,让文明之风吹遍示范区的每一个角落。

典型引领是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。示范区构建“选树—宣传—礼遇”全链条道德建设机制,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明标杆品牌。2021年以来,评选优秀志愿者、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300余人,7名大学生志愿者获省、市文明办通报表扬。同时,实施礼遇模范工程,为90余户先进典型家庭免费拍摄全家福,组织20余名见义勇为模范开展健康体检,走访慰问好人模范70余人次。

精准施策补短板,打造“五化协同”治理样板

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是城市文明的基础。示范区创新执法人员下沉社区模式,推行“行走一线、马路办公”工作机制,实现管理服务“零距离”。针对流动摊贩治理难题,构建“三色管理”执法体系,首次违规“蓝色提醒”教育引导,重复违规“黄色预警”限期整改,屡教不改“红色处罚”依法处置,并同步设置便民疏导点,形成刚柔并济的执法模式。

公共服务便利化是增强居民幸福感的关键。示范区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,建成投用2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、2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。教育资源扩容提质,15所中小学、14所幼儿园学位供给充足。

特色创建品牌化让文明创建更具活力。示范区持续开展“我们的节日”、睦邻集市等主题活动,打造“一校一品”特色教育工程,培育10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,打造“朝吒吒”文明使者IP矩阵,推动文明理念具象化传播。

安全防控体系化是城市稳定发展的保障。示范区构建“长安天网”防控体系,建成1416路视频监控,实现重点区域智能感知全覆盖。深化“护学岗”工作机制,为2万名学生打造平安上学路。

创新突破树标杆,培育“三大特色”文明品牌

“文明+文旅”融合发展为城市注入新活力。示范区构建“一带一环一片区”文旅融合发展格局,打造国风文旅街区和沉浸式体验场景,深化“文明+景区”融合,创新“文明+文博会”运营机制,推动殷商文化创造性转化。

“文明+生态”协同共进绘就美丽生态画卷。示范区构建“点—线—面”三级生态网络,完成淇河生态风貌带设施升级改造。如今,辖区42条主次干道畅通无阻,10处公共停车场、9700个道路两侧停车位方便群众,六大沿淇河主题公园、11个街头游园构成美丽生态画卷。

“文明+传统文化”厚植城市文化底蕴。示范区实施“文脉传承”和“空间焕活”工程,打造文化地标,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与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。

长效机制保常态,书写“全域文明”时代答卷

示范区构建闭环式督导体系,开展“三办联动”常态化督查,建立“旬督导、月调度、季提升”机制,采用“红黑榜”监管模式,保障问题整改到位。

构建“合伙人”治理体系,吸纳五大类“合伙人”,创新合作模式,盘活服务阵地空间。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,推动居民主动参与文明实践和社区事务。

构建“中心吹哨、部门报到、社会参与”三级联动机制,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统筹文明单位结对共建,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。

示范区用“绣花针”穿起“千条线”,让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肌理。站在新起点,示范区将持续深化“文明+”工程,奋力谱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华章。